活动现场还举办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成果展,重点展示了清华大学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、关键技术方面的代表性成果,以及通过人工智能+支撑交叉学科发展和行业智能化转型方面的代表性进展。
如果没有王院士的指导,即便产品小样试制出来了,我们还是不敢大规模组织生产。第二种是深埋,过期火炸药一般埋几十年就会彻底失效,但存在隐患。
有一次,在内蒙古阿拉善靶场,当时室外温度达到零下27摄氏度,做试验用的高速摄像机因恶劣环境罢工了,王泽山却跟着大伙儿在外面待了一整天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在父亲的教诲下,目睹了日寇暴行的王泽山在心底埋下了一颗报国的种子。王泽山不仅同意合作,还多次前往企业工厂做试验,分析第一手数据。第三种是集中烧毁,这不仅污染环境,操作过程还比较危险。
你是中国人,你的祖国是中国。只有亲临现场,我才放心 尽管收获了三冠王,王泽山依然工作在一线。与此同时,王贻芳听从专家建议引进了刘术林。
当时,国际上能生产20英寸光电倍增管的只有日本滨松公司一家,性能达不到要求,售价也高达5万元左右一只。新的设计究竟能不能实现设想中的理想性能,只有努力了才知道。彼时,他在西安一家国企分公司担任总工程师,也是微通道板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,事业发展顺风顺水,生活过得也很安逸。作者:吴月辉 来源: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:2024/4/22 7:57:58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11年自主研发,给探测器装上国产眼睛 2011年底,48岁的刘术林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,举家从西安迁往北京。
怎么办?只能自主研制。80年代起,日本的滨松公司研制出了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,引领了整个光电倍增管技术的潮流,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光电倍增管生产企业。
王贻芳说,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,关键是你是不是真的下决心愿意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。(历经11年自主研发,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攻克光电倍增管核心技术,实现批量化生产——给探测器装上国产眼睛)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找到关键问题后,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。达到要求的样管只是样管而已,关键是企业有没有能力进行批量生产,能不能把上万只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按时且保质保量做出来? 2015年底,拿到订单的北方夜视就立即行动了起来。
要么是任务太忙,要么是没听说过,这一点儿都不靠谱王贻芳说:它就好比是探测器的‘眼睛,能够把‘看到的光子转换成电子,再把电子信号放大差不多1000万倍。20英寸光电倍增管的研制,充满着挑战和不确定性。幸运的是,之前因为任务太忙没能合作成功的一家企业——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现为北方夜视科技(南京)研究院有限公司,以下简称北方夜视)又表示愿意来试一试。
但刘术林态度很坚定: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,我不需要考虑那么多,直接去做就行了。如今,北方夜视已从一家原来纯粹生产微通道板的企业,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高科技公司。
接下来的几年里,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、工人密切合作,攻克了高量子效率的光阴极制备、微通道板及其组件制备与处理、低放射性本底无钾大尺寸玻壳研制等多个技术难题。仔细复盘和分析后,王贻芳团队认为,不是设计思路不行,基本原理都已得到验证,主要还是制作工艺不行。
受一个研制大面积微通道板探测器项目的启发,王贻芳勾画了一个概念设计,采用微通道板收集电子,其思路不同于主流的打拿极型的光电倍增管。新的设计究竟能不能实现设想中的理想性能,只有努力了才知道。王贻芳团队查询资料,参加各种会议,访问了许多研究所和企业,寻求合作。他是江门中微子实验光电倍增管研制项目核心成员之一。没想到,接下来却卡在了寻求企业合作这一关。2020年9月7日,北方夜视承担的订单任务按时完成,全部发货到位于广东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光电倍增管测试现场。
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,光电倍增管合作组后续又不断开发新的光电倍增管产品,应用到核技术、医疗诊断、石油勘探、环境保护等更为广阔的领域,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。王贻芳说,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,关键是你是不是真的下决心愿意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。
工厂工人一边做样品,科研人员就一边在现场进行中间环节的测试,然后通过数据告诉他们哪个环节有问题,哪个方向值得改进,哪个工艺可能会更好。当时,国际上能生产20英寸光电倍增管的只有日本滨松公司一家,性能达不到要求,售价也高达5万元左右一只。
最终,经过多次寻找和洽谈,王贻芳团队与一家研究所达成了合作意向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 决定自主研制 如果我们自己不能生产大尺寸、高性能光电倍增管,一切都将受制于人 在王贻芳找到刘术林之前,他已经带领团队在光电倍增管技术方面进行了3年的艰苦努力。
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刘术林在微通道板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技术积累,对相关产业界也十分熟悉,是国内这方面的顶级专家。作者:吴月辉 来源: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:2024/4/22 7:57:58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11年自主研发,给探测器装上国产眼睛 2011年底,48岁的刘术林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,举家从西安迁往北京。现在只有一张设计图纸,能不能做出来还是问题,即便能做出来也得猴年马月了吧。
(历经11年自主研发,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攻克光电倍增管核心技术,实现批量化生产——给探测器装上国产眼睛)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这期间,合作组先后召开39次会议,进行了8次联合攻关,完成了150多个研制阶段的报告。
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在训练方面有本质的不同,两者结合是最理想的技术发展模式之一。如果我们自己不能生产大尺寸、高性能光电倍增管,一切都将受制于人。
找到关键问题后,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。20世纪60年代,中国还有2家工厂能够生产光电倍增管。
在光电倍增管研制、工程化和批量生产环节,全体合作组成员密切合作,不断优化工艺和提高成品率,使得探测效率由早期的27%稳步提高到30%,成品率由原来的50%逐步提高到80%,达到电真空器件的国际领先水平。当时,王贻芳团队的光电倍增管自主研制项目正陷入困境,急需刘术林助一臂之力。有人劝刘术林不要冒这个险。北方夜视也通过参与研制光电倍增管项目,开拓了新的领域和增长点,积累了技术和人才,甚至振兴了国内光电倍增管行业。
80年代起,日本的滨松公司研制出了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,引领了整个光电倍增管技术的潮流,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光电倍增管生产企业。后来,日本滨松在北京成立合资公司,从事光电倍增管的生产和销售,原来的几家国内生产企业逐渐凋零,举步维艰。
半年后,他们申请了发明专利,并顺利获得了中国、俄罗斯、美国、日本、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。王贻芳说:我们得到了最好的光电倍增管,同时也得到了非常优惠的价格。
向产业化推进 实现批量化生产,并不断开发新的光电倍增管产品,应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此时,新的问题又来了。江门中微子实验计划采用2万只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,单单采购成本就会高达10亿元人民币。